摩圣技术

研发中心

      自2000年创立之初,摩圣公司即非常重视技术研发的投入。为了加快“摩圣”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工作推进速度,从2002年起,摩圣公司即以清华大学为依托,并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了“摩擦表面再生技术研究所”,形成了由多个系所及众多专家教授组成的跨学科“摩圣”技术实验研究基地,为“摩圣”技术的理论突破、系列产品国产化和在国内各行业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和工艺保证。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研发中心在顺利完成了第三代全合成摩擦表面再生技术的联合攻关后,还实现了系列再生剂生产加工工艺的重大突破,生产出了200多种专业再生修复产品,并在汽车车辆和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在,摩圣科技研发中心下设以下六个部门(所、室、部、组等):摩擦磨损实验室油品化学研究室终端产品研发室国际合作部产品应用工艺标准化组清华大学联合摩擦表面再生技术研究所

      我们确信,在公司研发团队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通力协作下,一定能开发出更多实用技术,生产出更高性价比产品,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贡献出更多力量。我们随时欢迎各方有志之士与我们携手合作,共同把摩圣事业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附:部分全职或兼职专家教授简介


DSC00796-刘教授.JPG

刘家浚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2年生于北京。

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1959年赴前苏联留学,1959年获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院博士学位。1984-1985赴美国密执安大学访问进修,长期从事材料的摩擦磨损、固体润滑、及涂层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及专著4部。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磨料磨损及表面技术专业委员会主席。1979-1986年担任金属学教研室主任。1987-1997年担任摩擦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清华大学摩擦表面再生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兼职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耐磨表面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摩擦学学报副主编,中国表面工程杂志副主编,清华大学学报编委。

刘家浚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为摩擦学材料及表面工程,涉及材料摩擦磨损机理,陶瓷材料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固体润滑涂层的设计与应用,各种表面工程技术的摩擦学设计与应用,摩擦表面再生技术的机理与应用等。2003年——2004年单独或合作完成了《摩圣产品化学组成分析报告——压缩机专用凝胶的透射电镜分析》《摩圣效果在球-棒型接触疲劳试验机上的测试与金属陶瓷层的投射电镜分析》《GWL-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的研制及摩圣效果的测试》《胜利油田缸套表面的拉曼普分析》等论文。

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50余篇被SCI收录。出版专著4本。获国家等论文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获专利3项。


DSC00792-孔教授.JPG

孔宪清,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 长期以来主要精力用于内燃机产品设计方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作为成果主要是: (a)490QA2及其扩缸变型495QA2产品设计图纸一套,孔教授是第一完成者。 (b)495QC直喷式柴油机产品设计图纸一套,孔教授是第一完成者。 (2)教材“汽车发动机设计”第二册(陆际清主编)本人执笔写了其中的第十章活塞组件和第十三章轴承,共十一万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3)“机械工程师手册”第十四篇“热工设备与机械”中的“4.内燃机”一章是由孔教授执笔编写的,共2.4万字,机械工业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从2001年1月开始接触摩圣技术,四年多来参加了大量的摩圣技术应用实践,如,2003年完成了《摩擦磨损试验机设计及改进工作》。这一切实际上是其一生所从事的内燃机及其抗磨损研究等工作的延续。在参加了“摩圣”应用的第一次实践之后,他曾说过:“我亲自参加了在一汽集团第二发动机厂的应用试验,看到了使我难以置信又不能不信的试验结果。摩圣技术提供了一种最简便、最可靠的形成金属陶瓷层的办法;它独特的原位生成金属陶瓷技术,既解决了抗磨耐磨问题,也解决了金属陶瓷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问题。其伟大作用,可能会带来机械设计方面的革命。”经过了四年多的大量应用实践之后,他更加坚信当初的认识和评价是正确的,实事求是的。对摩圣技术的应用前景始终充满信心。